文 / 陳嫺霓
外界的質疑
天星學園試辦一個學期,獲得許多夥伴們的支持與鼓勵,也聽到了外界質疑的聲音:為什麼要有另類學園?把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和過動症的孩子們放在一起不會亂嗎?營造了一個避風港,孩子可能沒有競爭力好嗎?…其實這也是執行團隊中經常彼此挑戰的對話。
因此我們在暑假,大膽嘗試理想中另類教育的藍圖,由協會主辦營隊,目的在於實踐寒暑假不中斷的學習,並補足學期中不足的戶外體能極限挑戰運動,讓孩子有機會探索更多自我能力的可能。開放不同特質學生報名,第一梯模擬融合教育環境,第二梯則全是有天行者特質的學生。兩梯次都有許多的收穫與成長,一般生學會包容與等待,特殊生學會尊重、自我控制和妥協,而所有的孩子都同時學到合作互助與勇氣。
兩梯次營隊經歷不少磨合階段,開始從互不相容的拳腳動作、彼此謾罵,透過老師的包容與無私的大愛陪伴,孩子們的爆點指數逐漸降溫,自信心和彼此的接納度攀升。最後一天的宜蘭溯溪活動進入高潮,活動延伸到晚上營會的分享欲罷不能,孩子們令人驚訝的蛻變,讓所有老師以及民視的採訪記者,都激盪不已而熱淚盈眶。更加堅定我們創辦另類學校,實踐翻轉教室與學習共同體的教改決心。
鑑古知今的教育理念
然而,在天星學園實驗班尚未執行前,我們還沒有孩子學習成果的有力回饋,只能反證思考:孩子們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中快樂嗎?能有效學習嗎?有被正確對待嗎?…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如何穿越古今落實;面對考試的競爭壓力,天星學園如何還原孩子的學習,將健康、快樂、創造力的生命本質落實在教育中。現今歐洲發展最大的一般另類學校-華德福強調:「孩子長大時須具備創造力、挫折復原力、好奇心和傾聽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而這些都需要童年來滋養,童年是一段重要的旅程,不是競賽」。健全的內在,相信自己能做好,是培養孩子們生活在未來世界具有競爭力的基礎條件,而非自小將孩子放在各種成績競賽中,因此天星學園期望透過「慢學」的態度,生活體驗遊戲化的方法,幫助孩子在各課程階段都能充分吸收了解與學習。
老師投入的感動力
每當拒學的孩子克服不了日夜顛倒的作息而未到學園時,來自東區特教資源中心的昀青老師,想盡辦法與孩子接觸,甚至在下班時間,陪同孩子就醫與醫師會談,再引導肯定孩子自我負責的態度,終於開啟孩子緊閉的心門。原本每天只來一個小時坐在教室外沉迷於iPad電玩的孩子,漸漸放下3C轉移到課堂學習,進而與天星的同學歡笑互動。開始被半哄半騙哭著進來的她,在學期最後一個月竟然能夠每天下午全勤到校,甚至能在老師的陪同下返回原校考試。孩子們在安全和接納的環境中,以自己的步調學習,大有進步!
不只是學園全職的特教老師,外聘的各科教師、志工助教,都會積極找出影響孩子學習的環節。如果是家庭因素,學園就會反應給家長,積極地與家庭一起合作,轉介提供家族治療的服務,老師彈性調整備課內容,以求孩子能完全吸收理解。
學期結束前,請孩子從喜歡到不喜歡1~5,依序寫出他們對在園16位老師、20堂不同科目的滿意程度。結果他們盡所有努力也只能寫出1~3的順序,再不愛也有第三名,沒有最後一名。孩子主動回應他們真實的感受,讓我好感動。只要真誠付出,孩子們會感受到。學期結束後輾轉聽見在協會教Super skills社交技巧的王牌老師-廖老師,詢問孩子在天星學園的狀況?孩子回應:「比在原學校有趣多了,現在喜歡上課」。當廖老師也肯定學園的努力時,我當場忍不住地落淚,心想所有的付出和承受的壓力都值得了。
從孩子的改變看到教育的使命
經歷了天星學園這一學期的試辦,以及暑期營隊,從孩子正向改變的力量,更加肯定天星學園「以學生為主體」、「做中學」與生活經驗連結的體驗教育模式。因此,下學期課程有五大方向:
1.品格與生命~透過生命教育與園藝農作課程,培養孩子有優良的品格態度,成為未來社會的好公民活出敬天、愛人、惜物的生命態度
。
2.藝術~透過美術、音樂與文創職技課程,運用藝術與人文媒材,表達內在情感、學習生活、昇華自我。
3.體育~運動救大腦。安排每日帶狀體適能課程,滿足特殊孩子活動需求,達到激發腦部神經活化連結並增加注意力、學習力,提升孩子的正面情緒能量。
4.社交技巧~針對天行者的核心問題,透過有趣的社交與桌遊課程,訓練孩子在溝通和交友的能力,為未來自主生活預備。
5.融合教育的會考學科~結合學科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而非只為考試,返校考試目的在於練習適應未來人生路上許多的應試情境。
天行者協會仍將持續尋覓校地,朝獨立創校努力,我們需要更多熱情,認同翻轉教室和共同學習理念的老師加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