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季刊》芬蘭的主題式教學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好的人生。芬蘭前總理 阿赫
       北歐五國中的芬蘭,人口不到台灣的四分之一,教育稱全球第一:它是全球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芬蘭中學生被"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評價為整體表現全球第一;芬蘭的高等教育,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最佳,教育已經超越NOKIA,成為芬蘭最炙手可熱的品牌。芬蘭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後復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為何可交出"教育第一"的成果?

       20118月兩張路透社報導俄羅斯潛艇在北極海底下插國旗的照片,被一位十三歲的芬蘭中學生拆穿是翻拍自電影「鐵達尼」裡的一個片段。路透社被迫認錯道歉。為什麼芬蘭能培育出主動思考和行動的孩子? 天下雜誌384期蕭富元(2011)指出 芬蘭教育成功的三大支柱是: 擬定長期策略、堅持核心價值、改革師資。以下幾段摘錄自天下雜誌蕭富元文章。

       芬蘭獨立建國後的使命是提供高品質的九年一貫義務教育,訓練出能夠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下一代。 教委會決定採用「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的模式,讓七歲到十五歲的中小學生,不分年級,都待在同一所學校學習。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經費則由中央政府出資57%,地方政府分攤43%。  這個決策延續三十多年至今,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

       芬蘭不是砸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在「最需要的地方」-初級中學(相當台灣國中階段)和學習遲緩者身上。在OECD的三十個會員國家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在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費最多;反觀芬蘭,初級中學生的經費,每人平均達八千二百美元,在所有就學年齡中最高。因芬蘭認為「國中階段的小孩正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需要最多的資源。」

       芬蘭高等教育採免收學費方式, 因為他們認為讀書和研究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政府必須投資,但不保證修完碩士或博士的高材生,收入會比修手錶的師傅或農夫的高。沒有亞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就沒有考試和成績的惡性競爭。

       提升學習遲緩者的學習能力,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小孩都具備基本能力,當學生出現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劃,在課堂上或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芬蘭有近20%的中小學生接受額外輔導,OECD會員國只有6%。

       芬蘭沒有壞學生,芬蘭十五歲以下人口逐年減少,將資源導入需要輔導的小孩身上,可以創造最大的國家利益,「我們承擔不起放棄任何一個人。」 芬蘭人的邏輯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芬蘭老師沒有趕進度的壓力,反對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和「菁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這回事。

       在改革師資上,自1979年開始,教委會就定調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必須具備碩士學歷,這幾乎是全球最嚴苛的規定。師資教育從三年延長為五年,高中生畢業申請師範學校時, 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的師範窄門。師範體系的唯一任務,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師,發展專業品質,以確保教師生涯能夠持續進步。 換句話說,在芬蘭,老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願。芬蘭第一大報《赫爾辛基郵報》調查,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行業就是當老師;中小學教師。受民眾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總統和大學教授。芬蘭政府也相對給老師和學校最大的教學自主權。

       陳之華,旅居北歐六年,出了多本暢銷書,到處都有人問芬蘭教育的特色在哪裡?她總是說:「以孩子為中心。」不論政府、學校、老師、家長都以孩子的需求為最優先,協助孩子培養一生受用、帶著走的能力,永遠幫孩子留一扇機會之窗,就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訣所在。

       2009年從赫爾辛基回到台北,陳之華不改初衷的分享「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觀點,她不斷呼籲台灣:教育,視孩子權利為最先,強調基本能力的養成;學校,重視過程而非結果,不標榜鑑別度與分數;老師,旨在引出學習樂趣,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給孩子賞識與尊重,學習靠時間不靠壓力。

       這四點也正是天星學園對辦學和家長的期許,希望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另類開放教育。陳之華分享:給孩子成功機會,他們會學得更好。芬蘭之所以沒有三天一大考、兩天一小考,主要是芬蘭的教育概念和教師都認為,學習必須靠時間,而不是靠壓力。唯有經過適當的吸收和累積,學生才能學到應該要學的,而且分數是屬於孩子的,是老師和個別學生的隱私,絕不公開給全班知道,也不會公布排名。  他們認為,成績不是用來打擊孩子,自我突破,才是競賽重點。「只有讓每個學生都覺得自己有成功機會,才能真正啟動他們的學習動力,表現愈來愈好。

       2015326日聯合報「芬蘭教改將推跨學科主題教學」的連線報導中指出,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教育局長宣布,將實施新教學方式,以「主題式教學」取代分科教學,以因應時代改變的潮流。在芬蘭原有的教學特色:重視問題解決的創造力、本土化與國際化的三個面向活化。透過精心設計的素材選取,連成一個完整生活面向,甚至從本土擴及國際視野,充分展現學習的多元化和知識的實用性。

       國內專家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師資與教材是否配合。若要完全打散分科教學,改採統整式的主題式教學,首先要面對的是,老師會不會教?傳統分科培育的師資及分科教學法,不但要面臨調整,現任老師也需要在職進修,一切都到位,要經過幾年的準備期;跨科統整的主題式教科書能否編得好,也攸關成敗。

芬蘭教育帶給天星的啟示
       對照芬蘭學生在學習的主動性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養成,主要有其國家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因素的影響,反觀來到天星學園的天行者,在大環境缺乏政府長期教育政策的支援;社會升學主義的壓力;教師改革的力量不大;個人先天生理因素的獨特性;加上部分伴隨弱勢家庭環境等,各項因素的交錯影響,我們的學生多半累積了許多挫折。面對傳統式的教學,有說不出來的苦而自我放棄,對學習完全失去動力。或退縮或逃避成為自保的方法,或憤怒情緒、或沉默不語、或不合作,讓人覺得他們對周遭生活毫不關心,因此如何重新點燃孩子對生命的感動、對學習的興趣是天星教育首要的任務。因而在教學上就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課程貼近生活、多元化、讓教學活動能發揮孩子們的優勢、從實際操做中學習到具體的類化知識、再逐漸引導孩子將視野放大、進而達到有創意的問題解決。

       要達到這些目標,老師是關鍵。在天星開放和接納的氛圍下,引發孩子對於日前食安風暴頻傳的危機意識,學生翔在國文課時主動拿出自己改編的歌詞在課堂上和老師分享討論,在課後閒聊之餘還告訴老師他有將改編歌詞上傳至網路上的youtube   令老師們感動不已,誰說天行者是自我中心,對社會漠不關心呢?這樣的師生互動也反映了孩子們對老師的信任,會主動分享。

       這結果不只是國文課老師的寫作引導,還有歷史課歌曲改編教材活動的啟發、自然科對於化學食品添加物的親身實驗、公民課對於食安黑心油事件的公民責任討論、每周半天的農場課讓孩子摘下親手栽種的植物入菜,體驗從種子到餐桌的健康食農教育,以及平時個管老師與孩子們的交心會談,我們相信只要環境對了,終有一天,我們撒下的教育種子必然發芽 !

培養讓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隨著近年翻轉教育的浪潮逐漸形成,教育的方法、歷程結合因應生活問題的任務解決、或者以戶外旅行作為學習主題成果總體現的方式, 頗受肯定,   :新竹光武國中單車環島教學計劃;諾瓦小學以主題式課程,花一年的課程時間完成學生的賺錢計畫,進而圓了「走出台灣前進希臘」的夢想。

       下學期我們嘗試增加規劃每月一次的戶外走讀式學習,期望為學生創造出有趣、好玩、貼近生活環境的統整學習空間。透過主題式的探索學習,幫助先天結構、類化能力、與人互動較弱勢的天行者,有完整的學習地圖後,能將學習的效能進一步植入長期記憶,發展出帶得走的學習能力並能在未來與社會、國際接軌。

參考資料: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2011  陳之華及其相關系列著作。
蕭富元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 天下雜誌384(2011)
陳嘉璐、呂昆懋 芬蘭中小學科技教育內涵生活科技與教育月刊(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