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宗仁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每一個嬰幼兒不論出生於何種文化,都能學會當地文化中的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包括食衣住行育樂與應對進退的內涵與表現方式;因而能在不同的場所中察顏觀色,表現出適切的情緒與行為。簡言之,人類有一種文化學習的能力,包括兩部分,一是學會傳統的文化,二是文化學習的能力。
就文化學習能力而言,Tomasello, Kruger和Ratener曾提出文化學習的觀點來說明自閉症兒童的問題,他們認為自閉症兒童有困難透過模仿學習(imitative learning)、教學學習(instructed
learning) 與合作學習 (cooperative learning)來進行文化學習。
筆者認同他們的觀點,但加以擴充其內涵,將文化學習的能力擴充至社會定向、相互調控(mutual
regulation) 、共同調控(co-regulation)意圖解讀(intention reading) 、社會性參照(social
referencing) 、遊戲(play) 、相互注意協調能力(joint attention)、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交談(conversation)等與文化學習有關的能力。遊戲與文化介入主要的依據就是文化學習的觀點。亦即以各種的文化學習能力為此一模式的主要介入目標,並將傳統文化深植於兒童及家長的心中,變化其氣質。
在達成介入目標的做法上,遊戲與文化介入模式強調經由遊戲與日常生活進行介入,背後的理論除了文化學習外,尚包括建構理論(constructive theory)與親驗之心(enactive mind) (Volkmar,Paul,Klin,&Cohen,2005)。建構理論強調兒童是經由內在心智的重新建構進行學習,而不是經由外在的灌輸進行學習,建構理論著重兒童的興趣與主動學習。而親驗之心則認為一切的認知起源於親身體驗的個人經驗,而經驗則來自於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親身的經驗是我們認知的基礎,此種親身經驗也決定了大腦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結方式,從而影響到認知的運作。
遊戲與文化介入模式相當認同建構理論與親驗之心的理論,因此特別強調在自然的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就是日常文化的內涵)進行介入,例如經由吃飯、穿衣、洗澡、聊天、說故事等日常生活中進行文化學習的介入;但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各種文化學習能力介入時,自閉症兒童可能會有動機不足、環境過於複雜,注意力不集中、感官調適困難、介入密集度不足、學後鞏固不佳等各種的問題,因此需要特別透過遊戲的設計來強化文化學習。
以遊戲來進行介入,有幾個好處:
1. 遊戲中有大量的社會互動,自閉症兒童可以有第一手的社會性經驗,符合親驗之心的理論。
2. 遊戲是有趣的,可以提升自閉症兒童的興趣與主動性。
3. 遊戲中充滿各種的假裝與角色扮演,對於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想像力與心智理論有幫助。
4. 遊戲中充滿了各種的變化,對於提升自閉症兒童的彈性與問題解決能力説明頗大。
5. 在遊戲中有許多的交談,對於提升自閉症兒童的語用相當有幫助。
6. 社會性遊戲,需要與人合作與協調,有助於發展自閉症兒童的相互調控能力。
7. 遊戲合乎生態效度,因為一般兒童常常玩遊戲,自閉症兒童學會各種遊戲的玩法後,有助於他們融入同儕團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