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奕星
一股白茫茫的雲霧,不知不覺中迷漫到都市裏,蟠踞在許多家庭中。在迷霧中,看著孩子靜默的臉龐,既熟悉又似乎也迷離。孰令至此?予又何辜!
我的孩子怎麼好像怪怪的!醫生說:「在臨床上若是有社會性互動有質的障礙,溝通上有質的障礙,以及有相當侷限重複而刻板的行為等三大核心症狀,便是罹患自閉症。通常在幼兒時,就會有一些徵兆,三歲後則大都可以診斷的出來。」
自閉症是因遺傳而在出生時就己經註定了嗎?還是作父母的失職所造成的?有些家長是無法接受他的小孩是有問題的,而必須被安置在資源班,接受異樣的眼光和待遇;也有的家長是不得不強忍著委屈再三的去說服老師,他的孩子是真的病了,他不是故意要如此的,大家一定要特別的包容,多給他一些關照和方便!此等對自閉症的疑惑,以及家長紛歧的態度和情緒,常使得家庭和學校間蒙上一層沉悶糾結的迷霧。若要撥雲見日對症下藥,就必須先要了解自閉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一、學者的理論
貝倫-科恩等人(Baron-Cohen)認為自閉症患者在社會功能方面的困難,應該和心智能力的缺損有關。皮亞傑(Piaget)指出每一個人生來便具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結構,此一基本結構在成長的過成中,必須不斷的因應外在的刺激而逐漸建構出更高層次的認知體系。維高斯基(Vygotsky)強調,幼兒必須受到年長者和同儕的帶領、啟發和教導,提供認知成長所需的鷹架,才能促進其心智能力的增長。
二、醫師的觀點:
台大醫學院胡海國教授在其精神病理學演進理論模式中指出,遺傳、環境中生物性因素(懷孕時胚胎所受之傷害、生產時之傷害、出生後營養不良、腦部疾病或傷害),和個體所處有害之生活環境(如貧窮、家暴等)等三種因素,在持續的交互作用下,將引發嬰幼兒產生身體生心理功能變化,腦功能即無法再正常發展甚至產生異常。
此外,小兒科醫師瑪勒(Mahler)也指出嬰兒在剛出生時是處於正常的自閉狀態,尚無法區辨自我和外在,必須要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細心的餵養、刺激和引導,才能逐漸的發展出自我,從全然依賴母親的關係中,獨立分化出來。換句話說,若未能細心照料,則嬰幼兒將無法脫離自閉狀態。且在往後成長的過程中,將因不同的家庭教養缺失和社會中人際互動的良窳,使得孩童和成人出現像羅森(Rosenn)所說的如光譜般不等程度的自閉症狀。在光譜中每一位患者的嚴重程度不一,症狀愈重者歧異度愈小;症狀愈輕者歧異度則愈高,不但常出現不同的合併症,而所擁有的技能種類和能力高低的差異也很大,是故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認為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症候羣。
總之,嬰兒從出生後即須受到適時、充份和正確的照顧和教導,才能增進其心智功能脫離自閉狀態,俗話說得好:「囝仔得要弄才會巧」,也唯有如此才能大幅防止自閉症的發生。尤其重要的是,每一成長階段的發展都有其關鍵期。若錯過,其療癒的程度則將會受到限制,而所需的時間以及人力和物力等也都將大幅增加。親愛的家長們,在您了解孩子的問題後,除了充分和學校合作外,在家裏您可以作些什麼,才能成為孩子們成長的鷹架呢?
自閉症的成因複雜,不單只是先天(如:基因)與後天(如:環境)因素,而是兩者交互作用產生,並且尚無特效藥可以治療。
但是面對孩子的狀況,家長的主動覺知很重要。後天的生活環境、家庭教育、學校等,是父母可以努力的區塊。以家庭而言,孩子的營養問題、相關反應的引導,都是家長可以做的部分。洪諮商心理師也希望本文能提供大家進一步思考和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