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季刊》先懂再教

文 謝馨慧、林鼎翔

       當實習老師時,小玉曾經很多次這樣問我:「老師,為什麼我那麼努力了結果還是這樣?」、「為什麼我那麼笨?」她天天忙著補習,日以繼夜的讀書,成績卻沒有半點起色。我只能聽她訴苦卻無能為力……。在接觸到多元智能之後,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小玉:「老師跟你分享一些學習的方法!」

       許多人認為衡量個人聰明才智的最佳方法是智力測驗,但它無法回答很多問題。提出疑問的專家之一哈佛大學教育教授加德納博士(Dr. Howard Gardner),認為聰明才智不只一種,他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有八大領域分別是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自然觀察、肢體動覺、人際、內省。每個人都具備這八種智能且都有其優弱勢,利用孩子較強的優勢智能來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則是我們老師的責任。

       如果能再回到過去,了解小玉的特質,她的優勢智能是:「空間」、「內省」及「自然觀察」,所以傳統一言堂的教學並不適合她,我想到了不同的做法:
1. 她的學習需要利用空間智能優勢來協助,將腦海中的想像轉化為心智圖或概念圖,來描述較抽象的數理概念。
2. 內省智能優勢的她時常需要沉思並對事情要求完美,一知半解對於她是痛苦的,也是完美主義產生的自我否定。
3. 自然觀察智能優勢的她,喜歡觀察自然、接觸動物,會將觀察的事物做分類、組合與應用,因此將知識結合在日常生活則是適合她的學習方式。

       在多元智能的研習中,我重新並審視自己的教學經驗,那些曾經困擾我許久的學生,我終於漸漸理解可以怎麼幫助他們,不禁心中歡喜,以下聽聽我的分享吧:
1.「大悶鍋」:問半天沒反應,動作又慢又害羞,看似欲言又止,內心有許多想法卻讓人不容易理解。當「內省」遇到「邏輯」,這些學生對自我的要求高,希望能在思考後做較完整的回答,或許當下還不會,但其實很快就能解答出來,此時或遇上邏輯強的教師:「會就回答,不會就說不會,你不會講話嗎?」等的字句,反而容易讓這學生陷入兩難。

2.「予豈好辯哉」:在課堂上,喜歡辯論,可以為了一個字和你爭論不休,因此常常獲得沒禮貌的頭銜。回頭想想,這或許是他的語文優勢在發揮,他就是喜歡玩文字遊戲的同時也喜歡用「說」來鍛鍊他的語言。

3.「好奇寶寶」:不斷的問「為什麼」,可以一整堂課問不停,如果無法滿足他,他就會打破沙鍋問到底。這時,教師應該調整心態轉換個角度去看待,該生可能和發明大王愛迪生一樣,喜歡問「為什麼」,他不是在挑戰教師,只是他的邏輯數學優勢讓他想要發問,他重視「因」與「果」及「若~則~」的關聯性,教師在教學上只要直接告訴他因和果的關聯,他便會理解並獲得答案。

4.「不知所云」:講了老半天也沒有重點,作文天馬行空毫無先後順序,表達語文時跳來跳去,無法順暢運用文字的說與寫,問他時,又老是說「隨便」、「都可以」沒有主見,讓老師覺得,你到底是想怎麼樣?

       這時他的空間智能在運行,這類孩子常有3D空間的能力,會跳躍思考,教師可以換句話說,給予視覺提示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也可運用心智圖讓他可以有具體化的概念及連結;思緒跳來跳去時,教師可以先幫忙記下重點關鍵字,然後給予提示後,要求學生排順序。

5.「聲樂飄飄處處聞」:讀書一定要唸出來,不然就是邊讀書邊啍歌,總是會干擾到週遭的同學。這或許是音樂智能的作用,教師可以試著將音樂融入教學或是用有節奏的方式來引起學習動機,讀書時也可以利用熟悉的音樂或是輕音樂來幫助學習,安穩情緒。

6.「上課一條蟲,下課一條龍」:喜歡戶外教學,外面玩時會玩得全身髒兮兮,無法靜下心讀書。這其實是他的自然觀察優勢,他喜歡探索及觀察自然及社會,教師或是家長可以適時的讓學生去走走,滿足學生的優勢智能後,學生反倒可以因為「滿足了」靜下心來學習。

7.「勁量電池」:上課動來動去,坐不住,有時又像個無敵破壞王,還會動不動就打到同學。孩子擁有肢體動覺優勢,他擅長用肢體來表達和感覺,教師上課時,可以設計一些讓學生活動的課程,使學生借由「動」來產生快樂的感覺會十分有助於學習。

8.「人來瘋」:喜歡交朋友又沒事往外跑,不然就是掛在FB上。這時分組合作,對人際型的學生,就有十分大的功效,教師不但可以利用分組來腦力激盪一下,更可以借由分組讓學生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

       回想以上這些經驗,讓我在教師備課時,更注意應該以學生為主,用心的去了解學生的思考模式,檢視自我與學生的優勢智能,認真的看待師生的「相同」與「不同」,當教師以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多元智能,學生會感覺他是被了解與肯定,建立起一個平等尊重的學習平台,必定能與學生產生共鳴。教師之間也應該利用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互相成長,並從跨領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共創師生雙贏的局面。

       「珍視個別差異是進步社會的表徵,由於個別差異的存在,才能帶動社會成長。」杜威。吉思維暨全能智慧教育創辦人,朱允文教授以杜威的這番話勉勵我們。

       《我聰明嗎?多元智慧教養手冊》的作者凱西庫克就指出人的智商不應只以IQ作為評量,人的智能至少有分為八項:詞彙、邏輯、圖像、音樂、肢體、自然、人際和自我(內省)。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強項與弱項,不論年紀如何,適當的引導都能幫助個人開發多元智慧。引導孩子不會誤用這些天賦,同時學習以這些天賦來認識與敬畏上帝以及認識自己、體會生命的目的。

「不管是父母或是教師,都應該先懂孩子再懂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