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大人壞習慣,小孩勿模仿

文 王意中

王意中,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於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現任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孩子從大人身上看到什麼,就容易學習做什麼。孩子像一面鏡子,反應大人們的一舉一動。但是大人們卻似乎容易看不見這些。因此,以下6 點大人壞習慣,小孩子請勿模仿。

1)孩子發脾氣,大人們也不示弱跟著瞎起哄。      
       常在演講與諮商中提醒父母,當孩子情緒激動、發脾氣,這時你的冷靜、淡定、少刺激,是面對孩子情緒波動的基本原則。
       當孩子的情緒像海嘯,實在很難在你的嘮叨、囉嗦、講理、指責、糾正,甚至於跟著以牙還牙發起脾氣來,他的心會靜下來。如果你期待這場胡鬧能夠適時結束,請先讓自己平穩,冷靜以對會是最好的情緒示範。但如果你選擇像地殼板塊碰撞,和孩子的情緒瞎起鬨,那麼一場親子的情緒地震,可以預期即將轟隆引爆。

 2)孩子鬧脾氣須要靜,大人總是趁勢說不停。
       我常常和父母分享一件事,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雖不至於需要翻農民曆,但總得選個良辰吉時。但常常遇到的情況是,父母總是急於在當下就想要「處理」孩子的問題。而這裡的「處理」,大都是想要用說理來解決。
       說理,不是不能說,而是要選對時間。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在時間的醞釀下,趨於冷靜、緩和。把處理的時間先延宕,屆時再和孩子討論。與其說理,試著反映孩子的情緒,先同理。

3)孩子用打解決問題不行,大人則可以?
       我常強調「打小孩,勝之不武」。面對力量微弱的孩子,說真的,有本事等孩子長大再來較勁。屆時父母也不太敢招惹,特別是孩子已經比我們高、壯、比我們有力量。
       打小孩,到底是要教孩子什麼事情?這一點,為人父母請先想清楚。打,多少你在示範問題解決的方法,是挺糟糕的方法。用打罵,多少在告訴孩子你已經沒有步數,不知如何教他。

4)對於孩子的讚美與鼓勵很抽象,批評與糾正很具體。
       對於孩子的表現,我們常常是兩個版本。「嗯,讚!很棒!好厲害喲!」面對孩子的好表現,你是否容易像是在臉書上按個「讚」,就雲淡風輕地隨塗鴉牆輪轉而過。孩子很難知道自己的好表現到底是什麼。
       反而很常見的,面對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沒有達到如你預期的表現時,我們的批評與糾正的反應,反而鉅細靡遺說得清清楚楚。當然你想,這樣孩子才會印象深刻,日後才會改變。但很抱歉,往往結果非如你所願。

5)對於孩子的好表現理所當然,壞表現不知所以然。
       孩子表現出符合情境的好表現,也需要透過學習而得來。請記得對好表現適時給予回應,縱使只是一個眼神,只是一句話,只是一個擁抱或拍拍肩膀都好。這時,孩子未來重新出現類似的好行為,頻率會比較高些。
        然而,你或許觀察到孩子出現了所謂的壞表現。當然,你也不允許孩子如此繼續。但是問題在於,是什麼樣的原由導致眼前孩子的模樣,就擔心為人父母不知道所以然來。了解孩子,需要你平時多多細微與敏感的關注。

6)對於孩子的好表現忘得快,保存期限短;對於孩子的壞表現記得牢,防腐劑加滿包。
       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特別是自己曾經有過的好表現,如同一張張美麗的照片被翻閱,一篇篇動人的文字被分享,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棒的激勵。請多拉長對於孩子好表現的期限,讓他知道自己在父母的眼中,是被肯定的。

       對於壞表現,是否都不應該嘮叨、抱怨,我想也不盡然。但有意思的是,一次次的嘮叨、抱怨,不時在孩子的耳朵旁放送。要嘛,唸唸就產生效用。不然如果作用不大,還是建議你,換個肯定的方式,孩子的表現會有微妙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