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紘
年底天行者全人關懷協會邀請長期經營「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社群部落格的花媽卓惠珠開課。情緒和學習障礙的孩子們,不論在家和學校都面對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戰,老師、醫師、治療師的陪伴都有年限,過來人花媽陪伴家長們建立幾個基本功—「正向陪伴孩子問題行為的五堂實作課。」
第一堂. 整理陪伴孩子一輩子的事情。
第二堂. 用心智圖整理問題焦點引導處理情緒。
第三堂. 用社會性故事處理認知跟討論解決方法。
第四堂. 用行為紀錄檢核表快速跟醫師老師其他助人者溝通。
第五堂. 檢視問題焦點與實際應用討論與實作。
筆者也是學習者之一,將課堂上的吸收和自己的經驗,歸納演繹後,來分享心得。老師強調正向看事情和孩子的重要,所以課程題目刪除問題行為,這次重點在「整理陪伴孩子一輩子的事情」,日後將系列報導整理課程內容,分享協會會員和大眾。
花媽在課堂上提出:網路免費16型人格職業性格測試 (ISTJ),測試尋找天生的傾向,任何個性格類型都有其優缺點,選擇真實的自己。家長越了解自己走得出來,放得下,孩子才有希望!
內向I還是外向E - 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裏,從哪裏獲得能量?
感覺S還是直覺N - 在接受和感知世界信息,你更注意什麼?
思考T還是情感F - 你是如何下判斷,作決定的?
判斷J還是感知P - 你是如何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的?…
什麼是一輩子的事?
自閉症ASD的家長不論是面對重度或輕度症狀的孩子,都謀劃兩件大事:「自理生活及工作謀生。」但輕度自閉(AS和HFA)或過動的孩子因為聰明了點,還有要教導兩件事:「公民素養」和「順應改變」。花媽所想的「公民素養」不複雜,就是倫理素養,守時、守法的大原則而已。
早期花媽的教養幾乎都是教育認知,沾沾自喜於孩子的國語外語數學能力,接著變本加厲的讓他們去學國樂、美術、珠心算。第一次真正意會到「死亡」,是零下15度配偶出差,在韓國急診室孤寂的夜,兩歲孩子氣喘的深夜,那天想著「如果孩子死了我也不要活了」。接著是老大六歲時母親病逝,讓她決定不在他鄉定居,匆匆返台,決定留下來照顧父親,老大回台念小學。然後是921,親友在竹山地震中損傷慘重。父親死亡後,孩子確診輕度自閉症,她選擇不接受自閉症。跟先生也陷入嚴重爭吵,一面對他指責教養錯誤大力反擊,另一面卻又懷疑是自己錯誤教養導致的結果。當時活著太痛苦了,死亡彷彿可以讓她脫離不知谷底在哪裡的困境。病情好轉可以獨立生活時,花媽進入知名的電腦培訓中心,兼職當電腦老師回覆正常生活,但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而活…。
花媽在網路文章中分享:身為母親當陪伴者,需要很多學習,沒時間後悔,要往前行走!這些生命的歷練造就花媽,接下來遇到困難,思考的都是「這會不會影響一輩子?」—「孩子拒學不念高中會不會影響一輩子?」答案是不會,那就沒關係,跟他討論不念高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不寫作文會不會影響一輩子?好像會影響到有沒有工作,所以慢慢計畫,適時表達寫文的重要性。在教育的路上,什麼是一輩子的事?獨立養活自己?是。能不能畢業?不是。要不要結婚?不是。學會求助?是。有朋友支持?是又像不是,沒關係再來應證。要追尋生命的意義嗎?確定。
另外花媽文章提到保險問題。很多人都說AS放在身障類,但明明孩子功能好又好手好腳的卻不能有壽險很不公平。花媽的弟弟提醒:「理論上來說很傷人,但你要幫孩子保險的目的是什麼?就損益的觀點來說,這是個負債。負債沒了,是好事,為什麼還要保險?」花媽不禁大哭,但也接受了事實。輕度自閉需要保險的是主要照顧者,而不是身心障礙者。所以為自己保險,免得危急時讓孩子受困,至於孩子本人有政府幫著,有錢還可以信託,台灣的健保也夠用,所以孩子能否保險也不是重要的事了。生活中也一直有事件在引領,為自己要怎樣活著,深度思考。
探索自我的四個面向
前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目前以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的身分,對於偏鄉教育不遺餘力。嚴長壽說:「其實,到了大學才開始探索方向已經有點晚了。國外的年輕人通常都在初中時就開始探索方向,尋找自己的潛在天賦…。」
身為天行者的父母即使自己大學畢業,已就業生子,仍會一頭霧水。當科技與網路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許多觀念與作法也必須跟隨著時代潮流改變;然而,也有一些態度和行為擁有著亙古不變的道理。
花媽提出陪伴孩子要先照顧好自己,其次是能替孩子做些什麼?在這樣的前提下,讓與課者寫出生活中重要與不重要;急迫與不急迫為軸,劃分成四個面向的「象限」。(老師沒有指明對象是自己或孩子或是親子雙方,讓大家自由發揮。結果百分之九十父母提出來的內容都是孩子,沒有自己的空間!)
這四個象限來企業管理界,經課外蒐集資料有兩個主軸:
第一個是:「艾森豪矩陣」Eisenhower Matrix,是一種工作分類的概念;協助使用者依重要性與緊急性的程度,將工作分為四類。工作和生活中:「急迫的事往往不重要、重要的事常常不急迫」,當執行力不彰時,會發生「瞎忙」、「亂忙」或「忙錯方向」等現象。
企業經營管理事務繁多,每一件似乎都應該去完成,但總有輕重緩急之分,個人情緒、家事和國事亦如此。
第二個是:「時間四象限法」,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為四個象限。按處理順序:先是既緊急又重要的,接著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再到緊急但不重要的,最後才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時間管理的重點,除了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並且在時間上給自己適度的壓力,另外也可以使用「時間工作表」工具幫自己管理。在選擇上,必須仔細區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什麼是急迫的事,然後選擇將時間花在重要而不是急迫的事上,才能發揮時間的價值。
柯維強調,要想扭轉急迫性偏執的人生,便得自問:「什麼是最重要的事?」「人生意義何在?」「你希望成為什麼或完成什麼?」對這些問題有了清楚的答案後,人生的目標、抉擇與時間安排才能徹底改變。如何擬訂計畫表?柯維指出六步驟,落實優先處理「重要卻不急迫」(第Ⅱ象限)的事。
「時間四象限法」實際操作方式:
1. 與使命連結:自問「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思考長期目標後列出最重要的三、四件,再寫下做為個人信念或使命。
2. 認清角色:生活是工作與家庭各種角色的串連,只有清楚認識各角色間的關係,才能取得平衡。確認使命後,在週/月計畫表「角色」欄中寫下扮演的各種角色,如父親、業務主任。
3. 設定目標:思索在這一週(一月)扮演每種角色,做哪件最重要(要事第一)產生最大效果?如,扮演父親角色時,盡量安排時間與孩子相處,或業務主任時,以做好工作上的長期規畫為主,這些「重要/不急迫」的目標,才是最要緊的事。
4. 做好週/月計畫:將「重要/不急迫」的事先放進行事曆,如安排時間與孩子相處,或做好工作上的長期規畫,把最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順位,以免一週的時間被緊急的事情填滿。
5. 實踐誠信原則:為實踐「急所當急」的原則,可透過每日省思一天的生活、安排事情先後順序,依據事情的重要性做最佳時間安排,而不是繞著急迫的事情團團轉。
6. 評估:等到一週/月結束,可自問完成了哪些目標?遭遇哪些挑戰?做過哪些決定?是否把「重要/不急迫」的事列為當務之急?花30分鐘檢討上述問題,學習不再犯相同的錯。
教會孩子自立,讓他們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堅強地生存著,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拜託,所有的爸媽都不該為了孩子失去自己的生活,也不要做直升機父母,焦慮而掌控孩子而活,建議放手且陪著小孩體驗人生!正確管理時間,專注每一個當下,活出各自不同的彩色人生!